今日,两则关于海关的新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则是南京检验检疫局邮局办事处工作人员在对进境的邮包进行检疫时发现,两件来自德国的挂号小包裹,分量较轻,运单的品名栏中申报为“塑料制品”,但里面是卫生纸包着的塑料指形管,指形管中承装的全是各种大小不同的活体毒蜘蛛,有202只之多;另外一则是印度尼西亚海关破获了一宗走私保护动物的案件,走私犯将24只濒危的鹦鹉塞进塑料饮料瓶子里,企图偷运出印尼。之前这类案件也数见不鲜,而塑料总会在其中扮演“配角”,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虽然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控制废旧塑料进口,但塑料再生行业仍将保持双位数增长,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废塑料进口国,世界第二大塑料制品出口国,每天消耗的塑料原材料十分庞大,但我国生产原材料能力有限,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废塑料成为走私“保护伞”
目前中国从事废塑料加工的企业总数初步统计超过一万家,其中登记注册的废塑料进口和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数量庞大的中小再生企业专业分工细化,有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竞争和生存能力强大。在2013年2490万吨再生塑料的总量中,进口数量790万吨,占比略高于30%。
据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对垃圾处理的要求很严格,费用也很高,但是对垃圾回收的补贴又较高。如日本在1995年就制定了容器包装回收法,回收企业可领取从饮料厂商等处征收的每吨约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850元)的高额补助金,因此日本聚酯塑料瓶回收率非常高。但同时日本对垃圾管制较严,尤其是对废塑料的处理费用较高,因此很多日本企业并不愿意处理废塑料。而恰巧中国距日本很近,运输成本不高,同时中国对废塑料需要旺盛,因此大多日本企业选择将收集来的废塑料转卖给处我国,同理许多其他发达国家也为我国废塑料进口提供了庞大的货源。
塑料进出口量大是被走私盯上的一大重要原因,还有一大原因是中国废塑料进出口长期的规范性缺失。一些不法企业为减少关税成本,存在谎报、瞒报、漏报、夹藏等手段进口废塑料,而别有用心之徒就利用这种“契机”夹带上不该出现的物品。
看来,废塑料要告别“保护伞”日子,首先企业要树立责任意识,规范经营,而相关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